在開始跟你講解『內向者最強優勢』前,我可能要先跟你說幾件事⋯⋯
內向者最強優勢
不知道你是否發現每當自己遇到難題時,第一時間會先分析情況,再尋求解決方案。
內向者超乎常人的邏輯思辨能力,能夠快速的理解事物之間的邏輯關係。
當他們充分開發這項能力,將有效擺脫焦慮、拖延,甚至是開始去做一些自己原先認為『不可能的任務』。
對我而言,閱讀學習就是鍛煉這項能力最好的途徑。
當我們開始培養閱讀習慣時,容易對書中的知識進行詳細的分析,迅速與文字中的角色建立起情感連結,並沉浸在故事之中,激發創造力,並且在寧靜的空間中尋找內在的答案。
另外,內向者往往能夠更好地集中注意力,這使我們在閱讀時更加專注。透過專注地閱讀,就能更深入地理解所讀的內容,吸收更多的信息和知識。
不過在大多數人的觀念中依然存在著一些對閱讀學習的迷思。
閱讀量越大,學習越好!?
我們總是希望自己學得越多越好,事實卻是閱讀再多的文章、書籍,觀看再多的知識類影片,聽再多的說書內容,也不代表學會了其中的知識,更不用說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了。
也許在閱讀的當下,你感覺好像學習到了一些新知識。
但只要有人開始詢問你,『到底學到了什麼』,你就會發覺你答不出來。
這是因為你忽略了輸出的重要性,沒有輸出的學習,輸入再多都是沒有意義的。
一項非常有趣的實驗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家蓋茲博士(Arthur Gates)曾經做過一項非常有趣的實驗。
他找來一百名年齡介於 9 到 14 歲的學生,讓他們在九分鐘之內,默背一份『社交名人錄』。接著他把這些學生分成不同組別,安排給每一組『記憶時間』和『練習時間』的比例各自不同。 最後成績最高的,是花了40%的時間在『記憶』的組別。年紀越大的人,花在『記憶時間』的比例相對遞減,其中以花了30%時間的組別成績最好。
從實驗中,我們可以得出花更多時間在輸出的人,更容易記得學習內容。
以輸出比例來說,初學者花六成的時間、已經熟練的人花七成的時間,也就是說在學習過程中,最好的『輸入:輸出』時間比例為3:7。這樣的時間比例,可以說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
由此可見,一個月讀10本書,但沒有輸出,還不如一個月只讀3本書,甚至更少,卻認真輸出來得效果更好。
輸出是為了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而不是被動的接收資訊。
我以前也曾經瘋狂接收資訊
我很喜歡持續學習的感覺, 因此我追踪關注了很多知識型的內容創作者, 到後來我發現這屬於『假裝學習』, 卻對我生活沒有起到很大幫助,我渴望的只是持續學習所帶來的安全感。
儘管我在幾年內收看了上百只知識影片、收聽各種類型的Podcast節目,收藏了無數的帖文和文章,看似擁有了很多知識,但這些知識並沒有鞏固在我的記憶裡,更不可能被我應用於日常生活中,自然也沒有為我帶來實質性的成長和改變。
我漸漸明白,所謂的學習不應該只是『餵養式』吸收外在資訊,而是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將知識轉化為實際的技能和行動。
我曾經看過一句話覺得非常貼切,
『與其被動消費內容,不如主動創造內容』。
所以我開始了自己的知識自媒體創作之路,開始效仿其他內容創作者創造自己的知識內容。
追求完美的我差點害了自己?!
剛開始的知識自媒體創作之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途中經歷了不少內心與現實的衝突,也犯下了很多嚴重的錯誤。
其中一個最明顯的錯誤就是持有完美主義的心態。
內向者善於分析的特質,讓我們能夠多方面思考如何才能做得更好。
但這卻讓我們比一般人更容易陷入『追求完美』的陷阱。
曾經的我會去想,與其實際的去創作內容,我寧願花費大量時間去研究別人是如何成功的,收集各式各樣的知識。
這樣就不必去面對自身的缺陷與不足帶來的痛苦。
我又再一次陷入了『假裝學習』的怪圈,每天沉迷於大量的資訊消費,卻忘了實際行動。
這樣的心態讓我感覺永遠準備得不夠。我告訴自己『我需要更多的資源、技能、以及工具,才能確保我的成功』。
然而現實並沒有符合我的預期。這種完美主義的心態讓我變得過於自我要求,無法接受失敗,導致不敢再去嘗試新的事物。
這種心態束縛了我的成長,讓我陷入了恐懼和焦慮之中。
親身實踐悟出的真理
慶幸的是我最終意識到了這一點,慢慢放下了對完美的執著。
我開始著重在如何提升自己的內容創作能力,而不是不斷研究別人的成功,並以他人的標準來衡量自己。
現在的我明白,完美並不存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點和不足,這是人性的一部分。
重要的是學會接受自己,並從錯誤中學習。
真正的成長來自於實踐和行動,而不僅僅是停留在理論和知識的層面。追求完美的我差點害了自己,但這段經歷也讓我更加堅定了走向成長的道路。
如果你正面臨知識焦慮,卻苦無出路,可以開始以輸出為目的去接收資訊,把有限的時間花在自己真正在乎、重視和認可的事情上,我會在下一頁告訴你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