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經常在團體會議中,因為反應慢而被忽略?因為缺乏表達,被貼上害羞、不自信的標籤,而失去機會?身邊的人總是說:『為什麼你那麼沒有主見、為什麼你總是遇事不決』。
今天要討論的就是內向者所遭遇到的問題。我將以『安靜就是力量』這本書中的觀點去說明內向與外向的不同,為什麼外向世界需要內向者,以及內向者如何從中找到力量。
這本書的作者是誰?
這本書的作者是蘇珊·凱恩(Susan Cain),她是TED Talk史上最快瀏覽次數破百萬講者、哈佛法學院『禮讚領袖60獎』、LinkedIn『世紀之聲20人』獎得主。作者蘇珊探討了內向者在社會中的價值和優勢,並提供了對於內向者如何成功適應和發揮其潛能的洞察力。
該書引起了廣泛的討論,對於理解和重視不同個性類型的重要性有所貢獻。現今,全球銷售已超過250萬冊,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亞馬遜最佳圖書以及哈佛商業評論盛讚。書中提到了我們在各種社交場合中可能面臨的壓力,以及一些應對策略,幫助內、外向者更加了解自己的個性特點以及如何在這個偏向外向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外向與內向的不同
內向者在假日時只想在家裡看書,外向者卻想著到人流繁忙的派對去慶祝。
看完了我的描述,你覺得自己是內向者還是外向者呢?
很多人往往會誤解內向者就是不善表達,話少,沒有自信的一群人。但是有時他們會驚訝的發現這並不是事實。內向者也可以侃侃而談,外向者也不一定善於社交。為什麼會這樣呢?
其實兩者最大的不同在於內向與外向的人獲取精力的方式。內向者不能從外部世界獲取能量,一段時間後就需要靠獨處恢復精力,而外向者卻可以從社交情景中恢復精力,支撐他們持續的輸出觀點,輸出的同時也在補充精力。
針對內向與外向這個課題,哈佛大學有一項研究,記錄著一群孩童從嬰兒期到青春期的生理機能與個性發展狀況。研究人員找來了『五百名四個月大的嬰兒』,並讓其聆聽預先錄製的說話聲以及汽球爆裂的聲響,甚至在還在嬰兒眼前晃動彩色的物體,讓他們聞沾了酒精的棉花棒。
對這些外在刺激展現出高度反應的嬰兒們,長大之後會更喜歡安靜的環境,但他們不是害怕人群,而是不希望一下子接受過多的刺激,傾向於用階段性的方式來融入群體。而對外在刺激展現出低度反應的嬰兒們則相反,由於天生對於外在的刺激較不敏感,長大之後會更容易去尋找比較刺激、比較快速獲得回報的活動。根據以上所述,你不難猜出高度反應組就是內向者,而低度反應組則是外向者。
超級外向就等於領導能力?
外向者與生俱來就比較容易適應社交的場合。所以往往能在陌生團體中搶先說話,顯得更有自信。人們普遍會被認為外向者就是最佳的領導人選。正是因為外向者的外傾的性格被社會所認同,以至於內向者容易產生自我懷疑的情緒,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去領導別人。
其實內向的人不見得就不是好的領導者。根據心理學家亞當.格蘭特的研究指出不同的團隊需要不同類型的領導人。如果這個團隊的人都比較被動,給他們安排工作,他們就會好好做,不管他們的時候就不做,那這個團隊就需要外向的領導人領著他們往前走。可是,如果團隊裡每個人都非常能幹、都能積極主動工作的話,團隊反而需要一個內向的領導人。
為什麼呢?因為這樣的團隊裡的人都太積極,每個人都希望領導人能聽聽自己的意見,而外向的領導人不愛聽別人說,只愛自己說。我認為領導能力的關鍵在於帶領團隊通往正確的方向,而不只是大聲表達,或帶有強烈的主觀意識。書中提出就連普遍被認為是外向者聚集地的哈佛學院也清楚領導風格,如果太重視快速且肯定的答案,忽略了安靜且較慢的決策,有時候可能也會出問題。
哈佛迎新生必定舉辦的慣例活動
每年秋季的新生交流會上,哈佛商學院都會舉辦一項名為『極地求生』的角色扮演類遊戲。學生被分成幾個小組,請他們想像如果只有十五項物品,包括指南針、睡袋、斧頭等等,他們會如何排列出這些物品的先後順序,來應付極地求生的條件。遊戲結果發現最擅長發表意見的人不見得一定是正確的,反而因為他們過度堅持己見,導致小組的失敗。至於表達得不太好的人,儘管他們的意見可以帶小組遠離麻煩,但是這些意見還是會被忽略。
如果我們假設個性安靜的人和說話大聲的人都擁有相同數量的好意見與爛點子,那麼我們可能就要擔心那些說話大聲或表達方式有力的人會主導一切。因此在外向者主導的社會中,依然需要小心謹慎、擅長分析的內向者,來給予更全面的見解。
內向者如何找到力量?
一些大型的社交場合可能無法讓內向者像其他人一樣樂在其中,但在一些比較私密的場合裡,比如一對一交談、閱讀書寫時刻等,內向者卻能表現出過人的表達力。只要善用內向特質,內向者一樣可以像外向者一樣暢所欲言。
另一方面,處於數位時代,社群媒體促進內向者多發言,而不用擔心過多的刺激。由於隔著螢幕的特性,提供了內向者一個非即時發表的社交情景,讓他們可以掌控在現實生活中所缺乏的社交能力。其實內向性格的人比起外向性格的人更能夠在網路上表現『真實的自我』,並且會花費更多時間在網路上進行特定議題的討論。
內向者並不是不喜歡與人社交,只是精力有限,不能像外向者一樣總是熱情洋溢,只好選擇用重質不重量的方式,選擇性的輸出觀點。有時,內向者甚至可以為了『個人核心志業』,比如非常重視的工作、深愛的人,理想生活等,暫時偽裝成外向者,以達成目標。只不過,這一切都必須循序漸進的進行,不能一躍而就。
內向者也可以公開演講?
前哈佛心理學教授布萊恩.利托就是典型的內向者之一,為了順利完成演講,他會事先寫好稿,反复地演練,還會確認自己引用的資料是最新研究,甚至到了上台的時候,根據觀眾的表情隨時調整自己說話的風格。演講一結束,他就會立刻衝到男廁去躲起來,以避免自己捲入高強度的社交場景中。所以想要自在的與外界交流,為自己設立『安全區』很重要。
在這個主張注意力經濟的數位時代,專注力是個稀缺的能力,也是內向者的優勢所在。內向者喜歡獨自工作,而獨自工作恰恰是創新的催化劑。二十世紀極具影響力的心理學家漢斯.艾森克曾經指出,內向性格的人會『將精神專注於手邊的工作,避免將精力耗費在與工作無關的社交與性愛上』。唯有正視自己的特質,你才能發展出你熱愛且被需要的價值。
結論
作為一個內向者,我對《安靜就是力量》這本書深感共鳴。它讓我意識到『內向不是一個阻礙,而是一種寶藏』,只要我學會運用它,就能與外向者攜手合作,相互補充彼此的優勢和挑戰。這本書還提醒我應該尊重他人的不同個性,並在社會中創造一個更加包容和多元化的環境。
正如心理學家榮格所說:『沒有純粹的內向者或外向者,這樣的人是要關到精神病院的』。所以每個人都應該學會如何運用自己的內、外向特質,找到一個平衡點,從容的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