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經常覺得別人的生活節奏很快,總是認為自己的辦事效率沒有別人高?
或是認為自己明明已經很努力了,卻依然沒有跟上理想中的生活!
以上所述,如果你都經歷過,那非常推薦你去看看《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這本書。它可以解決你不安的情緒,同時指引你通往正確的道路,獲得持久的幸福與成功。
這本書的作者是誰?
這本書的作者是史蒂芬科維,他是美國著名的管理學大師,同樣也是美國家喻戶曉的啟蒙家,至今已影響了全球數萬人的生命 。
許多人一看到教人如何成長的書,便習慣性地將它歸類為成功學雞湯。
但《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所講的高效能,不單指提升做事效率,還強調以『原則』為中心去追求持久的幸福與成功。
作者表示任何一種單一的成功判斷標準都是有問題的,比如:
- 以家庭為中心的人,可能會失去他的事業和自由。
- 以事業為中心的人也可能會導致妻離子散,孤獨終老等等。
在追求好結果的過程中,如果為了獲取更高的利益,不惜不擇手段,違背『原則』的話,一旦無法取得成功,心態會很容易崩掉,喪失自我價值。
什麼是原則?
書中以燈塔的故事作為對原則的解釋。
兩艘演習戰艦在陰沉的天氣中航行了數日,濃重的霧氣使得能見度極低。入夜後不久,一名瞭望員發現右舷位置有燈光並通知了船長。 ”於是船長命令信號兵通知對方:“我們正迎面駛來,建議你轉向20度。 ”
對方卻反向建議船長轉向20度。
這時船長生氣的大叫著:“告訴他,這是戰艦,讓他轉向20度。最後對方傳來信號說道,我所在之處是個燈塔。結果就是兩艘演習戰艦改變了航道。
我認為作者要表達的是用客觀規律來指導我們該怎麼做,而不是主觀的堅持己見。原則就如燈塔,是不容動搖的自然法則。
作者史蒂芬科維多次在書中提到了以品德作為核心的原則。
他說:『如果我們缺乏品德,比如心口不一、虛情假意,短期內也許也能成功,但生活的挑戰遲早會讓我們暴露真正的動機,損害與他人的關係。』
我們也可以從歷史和身邊人事物去尋找和辨別品德的存在,這樣更能加深自己對品德重要性的體悟。
高效能的定義
真正的高效能是讓我們循序漸進的去建立信任,無論是對自己還是他人。
書中描述人必須經歷3個人生階段,從依賴期到獨立期,最後才能進入互賴期,也就是相互依賴的階段。
在還沒掌握自我管理的能力之前就想著如何借助別人的力量達到快速成功的效果,企圖跳過獨立期,直接進入互賴期,然而這都是不切實際的,就好像你不可能強迫一棵小幼苗在一夜間就成為10米高的大樹一樣。
在學習成為高效能人士的道路上,並沒有統一的方法論,全都要靠自己的獨立思考和實踐。因此,我們必須先學會獨立,再與他人合作,否則只會變成是你在依賴別人。
1個關鍵技巧讓學習更加輕鬆
在我們學習這7個習慣之前, 作者史蒂芬科維強調『思維轉換』是培養這7個習慣非常重要的一環。他在書中就分享了一個自己思維轉換的過程。
還記得當時他正坐在紐約的地鐵裡,乘客們都安靜的坐著。這時候突然上來 一個男人和幾個小孩,小孩的吵鬧聲破壞了整個寧靜的氣氛。那個男人就坐在作者的身邊,任由他的孩子撒野作怪。
全車的人感到十分不滿。
作者也忍無可忍,於是帶著怨氣的對男人說,先生,你的孩子太吵了,能不能請你管管他們 。
這時男人回應道,孩子們的母親剛在1小時前去世了。他們才從醫院出來,他也手足無措,孩子們大概也一樣。
這時,作者史蒂芬科維便立刻轉換思維模式。看待這件事的角度也瞬間改變了,怒氣也全部消掉了,連忙對男人說抱歉並鼓勵他說出需要幫忙的地方。
許多人在生死關頭也會大徹大悟,重新審視生命中的優先次序。
同樣的事情也會發生在人們突然接受—個新角色的時候,比如丈夫、妻子、父母、主管或領導。
作者建議我們每當遇到困惑,情緒大受影響時或是進入人生另一個階段時,多翻閱這本書。
在每個不同的人生階段中,你都會對書中的內容產生一次又一次的共鳴,讓你不斷的反省和思考,並重新理解書中的知識。所謂的高效能其實就是你結合自己的經歷和痛苦內化的過程。
在每個不同的人生階段中,我們會經歷一輪又一輪的蛻變。這時你將發現自己變得冷靜,不再讓別人影響自己的情緒,反而更能接受改變,因為你發現有一些恆久不變的內在價值觀可以作為你的支柱。
3個自我獨立的高效能習慣
從依賴期到獨立期的階段中,你需要培養3個好習慣,分別是積極主動,以終為始,和要事第一。
積極主動的人會想既然事情已經發生了,那我可以做什麼事情來改善。相反的,消極被動的人會花時間在思考為什麼事情會發生在他們身上。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難免會遇到一些挫折與失敗。
如何看待這些挫折決定了你將要如何面對這些問題。前者擁有自我掌控人生的能力,不會花時間在無法改變的因素上。
以終為始的心態則是讓我們了解自己存在的價值, 而不是別人要求你應該提供的價值。
每個人的價值觀都不盡相同。試想想你的生命到了盡頭, 你會希望自己在親朋戚友印像中是個怎樣的人呢?
- 是一個孝順的孩子嗎?那為什麼你現在卻處處頂撞父母呢?
- 又或者是一個盡心盡力為社會提供價值的人呢?那為什麼你現在還在斤斤計較,不願意付出多一點呢?
書中講述任何事情都會經過二次創造, 一是在你的腦海中,二是在現實生活中。如果你從來都沒想過自己未來想成為怎麼樣的人,那它很大可能不會實現。
那麼說只要敢想就一定會實現嗎?敢想只是成為理想中的自己的第一步,接下來就是檢視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是否能夠有效完成你的願景,並優先完成重要的事。
你可以運用時間管理四象限法則列出事情的重要性以及緊急性,優先完成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
只要你做到以上所述的事情, 恭喜你,你已經成功培養了作者所說的習慣三,要事第一。有了這3個好習慣便可以在我們遇到困難和問題的時候,對自己說這個問題是我的責任,我自己可以解決,最終達到個人領域上的成功。
3個團隊合作的高效能習慣
從獨立期到互賴期的階段中,書中同樣提出了3個需要我們去培養的好習慣,分別是雙贏思維,知彼知己和統合綜效。
可以看的出,這時候的習慣就是教會我們如何與他人合作交流並從獨立走向互相合作的局面。
自我管理固然重要, 但是要達到高效能必須結合群體的力量。畢竟在這個社會上,很多事情是需要團隊協同完成的,不懂得雙贏合作的人,獲得的成果往往會比懂得合作的人小很多,因為個人的能力與時間是有限的。
舉一個例子,假設你和我都是賣車子的, 我主打的是經濟實惠的車子, 而你主打的則是性能好且美觀的車子。
有一天,一個客戶來到我面前要求要一輛性能好且美觀的車子,我顯然無法滿足他的要求, 於是我把他介紹了給你,你因此而獲得了銷售業績,之後你把需要經濟實惠的客戶也介紹了給我, 這就是一個雙贏的局面。
如果單靠個人的人脈資源,顯然無法達到與他人合作的效果。
想要達到雙贏的局面, 必須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也就是知彼知己。只有了解了對方的需求後, 才能找出雙方都有利的方案。
在與別人合作時,難免會發生意見不合。這時必須發揮統合綜效的精神。統合綜效講求的不是1+1=2,而是1+1>2。
舉個例子, 輪胎,方向盤和燃料在還沒有組成汽車前, 他們是獨立的個體。但在組成汽車後, 他們卻可以發揮比個體更大的效能。
在意見不合時, 應細心聆聽,採取既非第1或第2方案, 而是整合第1和第2方案的第3方案。而7個習慣中最後一個習慣不斷更新便是要我們以前6個習慣為基礎,讓自己不斷的螺旋式上升,取得全面的成功。
結論
我認為書中教會我們的高效能是基於對自己與他人的信任,相信人人都可以通過學習,不斷進步。
它並不像一般的學習技巧,不是說你看完了這本書後就能馬上用出來。
你還需要從做事中學習,不斷嘗試,再以結果反饋,不斷迭代發展出自己相對自信,也能與他人愉快合作的行動原則。
相比起成功學,喊喊口號,立下目標,努力執行,這些不經思考的簡單法則,高效能顯得困難許多,但它卻能讓你浮躁的心平靜下來,勇敢地面對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