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位時代,我們都被社交媒體上的資訊所包圍,經常會看到完美的照片和生活片段。當我們回顧一生,會發現自己追求了許多願望,例如事業、財富、愛情、親情和友情等。然而,在我們一心追求這些願望時,是否有時忽略了自己真正的需求,只是在追求別人的期望?其實,實現更好的自己,過上更美好的生活,不僅僅是賺錢、結婚、生子這樣的事情。『自我實現』是現代人的一種重要需求,值得我們關注和追求。
什麼是自我實現?
自我實現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發展的最高階段,由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歸屬的需求、尊嚴的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五個等級構成。這個理論是由馬斯洛與1943年所提出,至今被廣泛使用在社會學管理培訓以及教育心理學。想要滿足高級的需求,我們就需要奉獻自己融入社會,透過幫助別人來實現自我價值。
自我實現的真相與迷思
長期以來,人們都認為這五個需求需要按部就班的進行,導致很多人放棄追求其他需求的可能性。比如,如果我們想要真正過上幸福而有價值的人生,我們需要努力工作賺錢養活自己,接著成家立業,建立和諧有愛的家庭,事業有成享受他人的尊敬。至於自我實現的需要,比如說實現理想,則是會放在最後。
後來,馬斯洛澄清其實人性的發展並不是一個需求滿足了才會進展到下一個層級,而是能夠同時追求多個需求,只在於個人在不同情境中比例上的不同而已。所有的需求背後都能歸納2大類別即是匱乏與成長。想要追求更好的自己、實現更美好的生活,就要先滿足匱乏,才有餘裕去追求成長型需求。
所以在馬斯洛之後的心理學家們都鼓勵現代人將自我實現這一最高需求,納入自己最初的人生追求當中。同時,他們也在馬斯洛需求的基礎上,分享了一些自我實現的人所需要的基本特質。 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五個關鍵的特質,幫助你開始自我實現,成為最真實的自己。
1. 思想開放,喜歡思想碰撞
自我實現的人具有開放的世界觀,可以充分接受他人,無論對方是什麼背景,身份,態度,經濟或文化因素,都會給予同等的對待。他們忠於現實,勇於做出改變。他們享受與成熟的三觀相撞,因為觀點不一致意味著有足夠的成長空間,利於實現自我價值。現實中很多人都喜歡穩定,所以一旦無法穩定時,他們就會感到不安和焦慮。對這類人來說,未知等於恐懼,而不是刺激;探索創造焦慮,而不是快感。
對於自我實現者而言,事物最美的時候就是對未知的期待感;交流最好玩的就是可以聽到對方與自己不一樣的觀點。他們既不把自己的缺點視為缺點,也不把別人的缺點視為缺點,僅僅認為這是個人的特徵而已。他們可以以堅忍的方式,接受自己的人性,從而能夠真正理解和接納他人,保持開放性,接受任何可能性,進而創造更美好的世界。
2. 熟知人性,理性待人
自我實現的人看重每個人的潛力,熱衷於協助他們發揮他們自身的天賦。他們不會為任何人貼上標籤,而是懂得尊重他人。他們有著天然的道德感,而不拘泥於時代或國家的道德束縛。
最能代表自我實現者道德感的有印度國父甘地,他因支持印度獨立的立場,被英國當局多次逮捕,但他始終堅持他的非暴力哲學思想,相信獨立是印度當時的唯一出路。他的理念成功影響了全世界的民族主義者和那些爭取和平變革的國際運動。成功的印度獨立運動也激發起其他殖民地人民為國家獨立而奮鬥,最終導致大英帝國的瓦解。
馬斯洛說自我實現的個體,他們的眼睛不會被各種有色眼鏡所扭曲。在尋求理解人類思想的過程中,那些自我實現的人,會按照人本的方式去理解和感受世界。
3. 具有自我驅動的能力
儘管大多數人仍在需求層次的低層次中掙扎,但自我實現的人專注於個人成長,有明確的人生目標,有堅定的使命。這種使命感,往往超越他們自己的個人生活。
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阿爾貝 • 施韋澤,就是最好的案例。施韋澤,是一位出色的神學家。他先後獲得哲學,神學,醫學三個博士學位,還是著名的管風琴演奏家,巴赫音樂研究專家,這些都不是他人生最大的成就。 1904年,當他聽聞非洲缺乏醫生,無數老人孩子在絕望中死去時,29歲的他開始決定學習醫學,然後到非洲行醫。
這個想法很瘋狂,但他花了9年時間,從頭開始學習現代醫學,直到38歲才取得行醫證和醫學博士學位。 1913年,他義無反顧來到非洲,建立叢林診所,治療那些瀕臨死亡的麻風病,黃熱病,瘧疾病患者。在今天看來普通的病,在當時都是高傳染的絕症。施韋澤將一生奉獻給看病救人,令人欽佩不已。他的著作《行走在非洲叢林》,啟發了一代人。
自我實現的人依賴於自身的發展,潛力的增長,去度過自己的一生。他們通常受到強烈責任感的激勵,喜歡將解決問題的技能應用到現實中,以幫助他人改善自己的生活。對於這類人而言,做一件事是因為想做,或者是該做。這讓他們關注目標本身,多過障礙和困難。從而具有真正的驅動型人格,不斷發展和完善自己,成為終身學習者。
4. 堅持自我,保持原則
在互聯網時代,很多人不是真實自我的產物,而是由新聞、電視、報紙、時代觀念所塑造。但『自我實現』者通常擅長自我開創,對自己負責。他們下意識地拒絕被塑造,擁有自我決定的能力,而不受社會的支配。雖然很多時候,他們會遵循公認的社會準則,但不會在思想和行為上真正受到限制。他們不願在任何瑣事上計較和抗爭,可一旦涉及重大問題,態度就非常果斷。他們是溫和的固執者,堅守自己認為對的事情。
保羅 • 狄拉克,是英國理論物理學家,量子力學的奠基者之一。 1933年,當他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時,狄拉克不想去領獎,不願意出名,更不願意被打擾。但他的同事告訴他,如果不去領獎會更出名,於是他乖乖的跑去領獎了。在當時的英國,能拿到諾貝爾獎和皇室賜予的騎士勳章,都是至高無上的榮耀。但這種世界的成功學,並不會影響到這位物理學家的思維,他的成就感只取決於研究成果,而不是當時社會默認的成功。
5. 從內向外看待世界,注重精神成長
賈伯斯出生於一個領養家庭,從很小開始,就不斷追問一個問題:我是誰?來到這個世界是為了什麼?為了搞明白這個問題,他從大學時就開始研究哲學,並很早就開始頓悟。嚴格意義上說,賈伯斯的成就,不是邏輯思維的成果,而是精神創造的結晶。2004年,他被確診患上癌症,並被告知剩下3到6個月生命,賈伯斯憑藉自己的豁達和從容,不僅扛過了死亡的壓力,還在生命最後的時光裡,又研發出了 iPhone 和 iPad 兩款最經典的產品。
『Your time is limited, so don't waste it by living someone else's life.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賈伯斯 (Steve Job)
他告訴人們:『你的時間是有限的,因此不要浪費時間在為別人而活。 要求知若渴,虛心若愚』。這樣就可以避免自己的人生抉擇上猶豫不決 。精神上的成長能打開內心世界不一樣的視野,讓你忘記時間和空間,堅定且專注於對自己來說極其寶貴的事上,並獲得超越自己的巔峰體驗。
結論
我認為致力於『自我實現』的人,理解充分享受過程,遠比最終的結果更重要。他們不糾結於每一次的失敗,隨時準備清零重來,不會因為社會的期許而停止他們的腳步。終身學習者的快樂,就是永遠都在成長的路上。而在這條自我實現的路上,你會因為不斷貢獻與付出,創造出帶給人們正向作用的影響力。這些影響力可以是小到一句話,一幅作品,大到領導國家,創造上萬就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