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聽過『活在當下』這個備受追捧的說法。它通常被解讀為珍惜當下,享受當下的每一刻。但如果你對待工作的態度也是如此,時間一長就會感到倦怠,生命也會失去方向。那我們該如何擺脫這個陷阱,學習自主掌握自己的人生?今天分享的這本書是《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

我為什麼會讀這本書?



作者瓦基是書評部落格『閱讀前哨站』和 Podcast 說書頻道『下一本讀什麼』的創辦人,從任職十年的台積電副理轉換跑道投身到說書事業,實現自由自主的人生。之所以會閱讀這本書是因為我一直都有在分享一些知識類的內容,同時經營著自己的Youtube頻道IGFacebook粉絲頁TikTok多個平台,也有自己的部落格網站。但我面臨的問題是多個平台的經營,搞得我有點精疲力竭!於是開始學習是否有更有效的方法,可以同時兼顧多個平台的經營,又不至於精疲力竭。我從我常聽的多個台灣Podcaster中,聽見了瓦基從台積電離職開啟說書事業的分享,想了解他是如何做到的,於是我購買了老師的『化輸入為輸出』課程和他寫的第一本書《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

想說透過他的經歷與專業了解他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與生活的,為什麼他能夠有勇氣從人人羨慕的職業轉向一個自己都不熟悉的行業?為了打造夢幻工作,他會設立怎樣的目標才不會讓生活與工作失衡,以及用怎樣的心態去面對挫折?以下是我學到的5大重點與你分享:


1. 畫出專屬的人生地圖


現在的生活和工作是我想要的嗎?在夜深人靜時,這個問題常常在我腦海中浮現,也許你也有過類似來自內心的靈魂拷問。瓦基也曾被這煩惱所困,縱使在職涯上一路扶搖直上,獲得人人稱羨的成就,但在生活安排上,他卻是個徹頭徹尾的白痴。


直到遇上了與女友感情的破裂,才醒覺原來自己重視的不是更高的職位和薪資,而是自由和自己的奉獻。經歷了這樣的人生轉折,瓦基建議我們在職業抉擇上給予自己正確的引導,書中提到了3個實際可用的行動步驟:

  1. 1
    重新回想你兒時的興趣。
  2. 2
    從你目前擔任的角色中找到職涯方向
  3. 3
    透過你的生命歷程和『專長與能力表』,找出既喜歡又擅長的事情。

自我懂事以來,我就很羨慕那些認識自己的人,他們從升學到求職都有著清晰的目標,知道自己該往哪個方向走,為他的理想生活奮鬥,不帶一絲猶豫。而我從升學到求職,一路懵懵懂懂,怎樣都找不到自己喜歡的工作是什麼?直到我在書中看見了這句話:『夢幻工作很少是透過傳統求職方式得來的,它們更多是被「創造」出來、而不是「找」到的』。要有這樣的創造,需要很深入的自我認識。而自我認識來自於不斷的向自己提問並發現讓自己充滿生命力的事情。現在,我不再到處地尋找熱愛且理想的工作,反而是積極地透過自媒體公開分享閱讀與學習心得,與世界做一些連接。瓦基在他的書中強調了這句話:『願意起身探索、試圖打造夢幻工作的人,就是對自己興趣、專業和嚮往的生活型態,負起完全責任的人』

2. 先想像終點,才能規劃路徑


你這麼努力工作,到底是為了什麼?這也是我最近不斷思考的問題!


我一直有持續發布一些知識類的內容在自己的Youtube頻道上,為了吸引更多流量給Youtube引流,也開設了IGFacebook粉絲頁TikTok賬號。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剛開始我就是因為讀了這句名言,產生共鳴,於是在毫無經驗的情況下,我建立了自己的第一個Youtube頻道。頻道經營初期,我靠網上自學,學到了很多經營Youtube的技巧,享受着純粹創作帶來的樂趣。但後來我發現隨著各大平台的算法不断改变,使得我需要無休無盡的输出不同的內容,搞到身心疲累,一度想過要放棄。


就在我徬徨失措的時候,遇見了《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這本書,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我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感受是因為我並沒有一套屬於自己的價值評判標準,導致一旦頻道內容的收看率降低,就感到焦慮。


這讓我想起了《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所描述的第二習慣,以終為始。書中作者要求我們想像在自己臨終的葬禮中,我們會希望親朋戚友是如何評價自己的。我想沒有人會希望自己在別人心目中只是一個人人都可取代的職業角色,比如他是一名醫生,工程師,或是廚師,而是希望自己是個獨特且具備特定品德的人。


搞清楚了自己未來想要成為的模樣,你就不會那麼容易因為一些外在的變動,而導致自己的思想漂浮不定,才能規劃出最適合自己的人生路徑。書中提出了2項非常實用的工具協助我們在前進的路上不會迷失方向,分別是『十年願景』和『兩年封面故事』,具體做法可以去翻閱這本書,絕對可以在你迷茫的時刻為你指引方向。

3. 保持動力的3種方法



有了具體的方向,還不足以支撐我們將想像化為現實。我們還必須時刻保持動力去執行大量的行動,瓦基在書中提出了保持動力的3種方法:

1

自主性

活在當下這個說法,雖說可以讓我們降低焦慮,全神貫注的投入工作。但瓦基卻認為『活在當下』差點害了他。作為一名工作狂,他對待工作的態度一向是全力以赴,只專注於眼前的工作,不去管過去的成敗以及未來的發展如何,在每個工作時刻都發揮自己最好的表現,甚至為了工作,放棄一切與工作無關的承諾與約定。這讓他成為了女友心中那個只顧自己死活的混蛋。


經過多次的自我懷疑,瓦基開始主動規劃包含女友在內的自主生活,不再讓活在當下成為藉口,逃避處理生活上的問題。他也因此領悟到:『不做計畫,強迫自己活在當下,就像閉上眼睛過日子;不回顧、不反省過去,還催眠自己活在當下,就是對生活毫不在乎,忽略了成為更好的自己的可能性』。


『贏家和輸家都一樣『活在當下』,但是背後的心態卻大不相同』。


能夠膽前顧後又把握當下的人,是對自己人生負責的駕駛;總是顧此失彼只願活在當下的人,是任由人生迷航的乘客。

2

勝任感

人們常說人生就像一場『馬拉松』,要持之以恆,但在起步階段,衝刺卻是必要的,因為短程衝刺能讓我們踏出突破性的一步,讓成長的飛輪先轉動起來。所以讓自己成為一個享受紀律的人,而不是被紀律所逼的人。只有像工作時一樣紀律地執行,才能獲得更多的改善和成效。在面對陌生、有挑戰的事情,只要轉念想成『我還不會,但我可以試著去學會』,就可以帶來轉機。


有了正確的心態,接下來就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設定一個最適合自己的學習目標。舉個例子,瓦基在剛開始制定寫作目標時,並沒有規定發文頻率,大約兩週一篇,而且也不太規律,但寫了好一陣子,沒有明顯的進步。於是考慮是否日更。但最後考慮到自身的寫作條件以及科技業每天上下班時間,決定不跟隨別人實踐有效的日更建議,而是開始要求自己每週發表一篇1,500字以上的文章。因為他清楚一致性比強度的追求更為重要。


對『強度』的追求,是期待晏花一現的亮麗,是來自外在的贊賞和肯定;對『一致性』的追求,是期待緩慢累積的成果,是來自內在的承諾和堅信。

3

關聯性

當我們擁有自主性和勝任感後,就會尋求與他人建立有意義的連結,體驗歸屬感和依附感,試圖發展緊密且高品質的連結。如果你問瓦基為什麼堅持寫作,他會這樣對你說:


我認為自己的狀況不是特例,一定有更多的讀者朋友正在經歷類似的心境,正遭遇類似的困難。這份起心動念,協助我每當文思枯竭寫不出東西的時候,我會讓自己先放鬆一下,心想這篇文章能幫到的不只是一個我,而是很多、很多相似境遇的讀者。每當這麼思考過後,我又會獲得充足的動力,重新提筆奮鬥』。


他很明白自己絕對不能以 『專家』的身分自居,往往專家有些盲點,不知道初學者會遇到什麼困難。所以必須從一個業餘愛好者的角度出發,分享與每個人一樣從零開始學習的過程,有哪些收穫和改變,才能讓讀者朋友對他的分享產生共鳴,而自己也才能與讀者建立起連結。

4.啟程後的循環式優化


生命的重點是不斷成長、不斷變化。人生不是靜態的、没有固定終點,也不是回答完以後要當什麼樣的人之後,一輩子就這樣了,不能再變。當我們設定好了目標、開始採取行動,朝目標特續前進的時候,別忘了偶爾抬起頭來,看一下自己走到哪裡?我有在原定路線上嗎?我迷路了嗎?該繼續走這條路線,還是換另外一條路線?


瓦基認為『人生沒有失敗,只有一場又一場的實驗結果,我們總會遇到好一點或是差一點的結果,而我們該做的就是不斷的測試和接納不同的實驗結果,一步步的做調整、复盤直到達到實驗目的』。這就是他認為最有效的萬能做事原則,PDCA。


在執行的過程中,記錄下重要的資訊、當時的想法,以及進展的程度,以便隨時檢查。透過回頭檢視自己的進度和成果,找出哪些方法有效,哪些方法無效。 進行嘗試的時候,不一定要完全知道終點是什麼。只要一直根據上一次疊代的結果,選擇一個你認為正確的方向,就可以繼續前進、持續優化。 把人生當成一次又一次的有趣實驗,而不是非蠃即輸的可怕賽局。


5. 遇到叉路的選擇與勇氣


生命之旅必然伴隨著一連串的重大抉擇,而選擇代表著機會與風險。瓦基是如何獲得離開高薪工作的勇氣呢?


對他而言,離職並不是離開一個原本舒適的地方,刻意讓自己受苦。完全相反,離職的原因是為了要無縫接軌下一個階段的舒適圈。他在找尋人生和工作的意義之後,開始了向內認識自己的旅程,逐漸挖掘出自己擅長又喜歡的事,透過斜槓的方式對職涯進行更多探索,試著做一些不是原本舒適圈的事。


踏出舒適圈的訣竅是,一隻腳踏在原本的舒適圈裡,借助原本舒適圈的優勢,再把另一隻腳踏進不舒適的環境,學習建立新的優勢。 記得你是為了下一個『更舒適的可能性』,選擇接受磨練。每抵達一個舒適圈,就朝向下一個更舒適的可能性繼續前進。『擬定計畫地踏出舒適圈,是一種投資;缺乏計畫地跳脫舒適圈,只是一種賭博。』



結論

看完這本書,我明白了當我們學習動力是來自別人心中的價值,而非我們內心真正認可的價值時,就很容易半途而廢,甚至陷入迷惘。如果你沒有深刻的理解自己,你是很難做到『活在當下』的。我們自認為全神貫注地執行工作,也只不過是在『逃避當下』,逃避面對真實的自己、逃避面對生活給予你的求救信號。

個人職涯發展應當是有計劃、有方法的。它是透過不斷的自我提問以及校正後產生的結果,而不是單純的以財富、成就作為衡量的唯一指標。『別用行動上的勤奮,掩蓋思考上的懶惰』。這是我在『大人學』的podcast 節目中聽到的一句我認為非常貼切,也非常適合作為結尾的名言。

八堂免費課程幫助你

發掘內向者的閱讀優勢,讓知識為你所用、達到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 內向者如何透過閱讀提升自己的知識量並且在現實世界中變得更有效率,抓住人生中的各種機會。(職場升遷、創業合作、生活自由)
  • 透過內向專屬的思考法,幫助你創造源源不絕的idea,並將其用於提升自我價值,貢獻社會,找到真正的自信與成就感。
  • 內向者如何展現內在亮點,在了解自我優勢之後,便能夠在沒有資源的情況下達到有資源的加成效果。
  • 我如何透過一個簡單的心法轉念,在一個星期內達成過去一年都沒有達到的成就。

標記

無標記


最新文章

留言區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email":"Email address invalid","url":"Website address invalid","required":"Required field missing"}